学术交流 网站首页 > 学科科研 > 学术交流 > 正文

解放军艺术学院朱向前教授畅谈莫言

时间:2016-06-08 08:00:30 来源:本站编辑 作者:本站编辑 阅读:

2016年6月5日晚,应文学院邀请,解放军艺术学院朱向前教授在贤林讲坛做了题为《我与同学管谟业——从诺奖看莫言》的学术报告,300余名师生共同聆听了报告。报告由文学院副院长沈文慧主持。

讲座伊始,朱向前生动描述了20世纪80年代初,他与莫言在解放军艺术学院相识、同学的情景,充分展示了莫言的性格特征和文学个性,对莫言的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是莫言迄今为止写得最好的作品,“天籁之音,不可复制”,“这颗小小的红萝卜轻轻地撼动了中国文坛”。作为最早评论并持续研究莫言的批评家,朱向前将莫言的文学创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透明的红萝卜》到《红高粱》,从想象方式到语言方式初步形成莫言风格。第二阶段是继《红高粱》之后的大约十年间,莫言开始进入长篇创作并剑走偏锋,在追随西方化的道路上过犹不及,主要作品有《欢乐》、《食草家族》等。第三阶段从世纪之交的《檀香刑》开始,莫言又回归本土传统,讲述最中国化的故事和经验。近30年来,莫言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道路选择上,走过了一条螺旋式的发展轨迹。他认为,宏大的史诗气象、超常的人生记忆和艺术想象力、独步天下的语言风格、乡土题材的现代性处理以及大量性格卓异的人物形象是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五大理由。莫言获奖使西方重新认识中国文学,提升了中国文化、文学的世界影响力,加快了中国文化、文学走出去的步伐。

朱向前:江西宜春人,1986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首届文学系并留校任教。历任文学戏剧系副主任、副院长,教授,全军优秀教师。现任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军事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曾任鲁迅文学奖评委,茅盾文学奖评委,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评委,国家图书政府奖评委,国家出版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曾任团长率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俄罗斯并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匈牙利、克罗地亚等国。已出版《诗史合一——毛泽东诗词的另一种解读》、《莫言:诺奖的荣幸》等专著、文论集19种近600万字。其中《朱向前文学理论批评选》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中国军旅文学50年》获200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寻找合点》获第四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