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让我们把箭尾退回到弓弦,把梭头重摆到第一根纬线——1975年10月,40名年轻人组成的队伍,走进了刚刚成立的信阳师院(开封师院信阳分院),他(她)们的标牌是“中文专业”。时光缓缓,这样的队伍走过了四十六组。规模从40人变成了300多人,标牌从“中文专业”变成了“中文系”、“文学院”。长长的方阵,气势不凡,人数已经过万。
一万多青年人,似乎有着相同的学习生涯。搞不懂的“帮滂并明”,反复体会的“妈麻马骂”。赏不尽的春花秋月,背不完的李杜诗篇。向徐志摩的云彩挥一挥手,与鲁迅的两棵枣树探讨语病。让陆游的驴子保持安静,害怕它一叫就惊醒了王粲的清梦。还有那个月亮:照亮过思妇的楼头,升起在张若虚的春江,把李白的愁心寄到夜郎,又把边关的刁斗敲响。上一节是《暴风骤雨》,下一节是“黛玉葬花”。钢笔、粉笔、普通话,一遍一遍练,一笔一笔画。练成文武艺,画出好年华。
一万多青年人,又似乎有着相似的记忆。谭山包变成了谭山书院,但一排排的老建筑,仍然斑驳着当年。水杉苗长成了参天大树,水稻田改种成明德广场的草坪。长高的是年轮,不老的是青春。小操场边的樱花,映红了少女的容颜。哎!那个打球的少年,当年我织的围巾,你是系在胸前、还是系在心间?噢!那个独立于落花间的少女,你还记得(最好是忘记),我写给你的春风词篇。登上大复山,在何景明墓前,祭一瓣心香;徘徊半亩塘,欣赏云影和天光。惊走的是飞鸿,留下的是倩影。飞鸿飞向天际,倩影留在心底。
一万多青年人,文学院与你们一同成长。当陈渐、火传鲁、李刚等校友们从“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小作家群”成长为知名作家,文学院也拥有了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下设6个二级学科授权点)和学科教学(语文)、汉语国际教育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40位博士、29位副教授、14位教授。当你们成长为优秀教师、领导干部、商界精英、文化名人,文学院也收获了一项项荣誉、沉甸甸的成绩:汉语言文学专业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获批河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拥有“炎黄学研究院”、“淮河文明研究中心”、“当代河南文学发展与中原文化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大别山非虚构写作中心”“古代文学研究所”、“汉语国际教育研究所”等6个省校级科研平台,拥有省级表彰教师13人次,拥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精品课程11个。2014年以来,共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3项,其中特别委托重大项目1项。“当代河南文学发展与中原文化建设协同创新中心”团队成员编著出版的《中原作家群研究资料丛刊》(23卷)被中国现代文学馆永久收藏。汉语国际教育研究所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大局,团队成员编撰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汉语教学研究》(4卷)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贤山松涛,阵阵回响新时代;浉水绵长,涣涣映照征程亮。不管你是初入职场,还是鬓发已苍。文学院是你们永远的家,你们是文学院永远的少年。只要你记得回家的路,收帆、就在前方,归航、就在眼前。
四十六年,不是沧桑,而是累累的硕果;四十六年,不是终点,而是民族复兴的接力棒。亲爱的校友们!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努力进取,人生事业,共创辉煌!
党委书记:王振海
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院长:姚圣良
2021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