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学院吕东亮博士所撰写的《身份意识与晚期风格——论1985年后之后的张一弓》一文,在《文学评论》2018年第6期发表。《文学评论》是国内文学研究领域排名第一的权威刊物,也是我校纳入高层次研究成果奖励期刊范围的权威刊物。
文章主要论述了改革开放新时期重要作家张一弓1985年以后在文学创作道路上的艰难探索及其表现出来的文学风格。面对改革中出现的农民致富方式的非正当性等新的问题,张一弓深感困惑,却无法保持理性把握时代的能力和“听从时代召唤”的写作路径。面对困境,张一弓明确了自我作为人文知识分子的岗位意识和价值定位,在80年代后期创作了一些书写知识分子历史命运、关注民族文化心理、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呈现出现代性追求的作品。这些作品在新潮迭起的文坛没有受到足够关注,颇感寂寞的张一弓在90年代几乎处于辍笔状态。在新世纪之后孤独生活的十余年中,进入生命晚期的张一弓在《远去的驿站》等作品中致力于对历史的抒情,从大历史中的风流人物身上汲取不同流俗、不甘衰颓的生存精神,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晚期风格”。
2018年,吕东亮博士在学术研究上呈现出一种“爆发”的态势。除《文学评论》上的这篇作家论文章之外,他还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小说评论》等权威刊物上发表学术研究、文学批评等文章多篇。9月19日至22日,作为河南青年作家代表团9位成员之一,他赴京参加了由中国作家协会和共青团中央联合举办的第八次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10月16日,作为著名批评家应邀出席了中国作协创研部、河南省文联主办的第三届中原作家群论坛。11月8日,首批河南文学批评家丛书签约座谈会在郑州举行,作为15位评论家之一,吕东亮博士应邀出席。